%0 Journal Article %T 株行距对小麦旗叶氮素代谢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A 冯伟 %A 管涛 %A 谢迎新 %A 郭天财 %A 朱云集 %A 王晨阳 %J 麦类作物学报 %P 1010-1014 %D 2009 %R 10.7606/j.issn.1009-1041.2009.06.013 %X 为了明确小麦高产栽培的合理空间布局模式,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行距与株距配置对花后旗叶氮素代谢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旗叶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随籽粒灌浆进程逐渐下降,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呈单峰变化。在整个灌浆期,随着行距与株距比例(行株比)增加,旗叶氮含量呈降低趋势,行株比为6的处理(RP2)旗叶氮含量在花后21d以后优势明显,表明行株比例配置合理。不同时期旗叶NR活性均以RP2处理最高,其次是行株比为1.5的处理(RP1),行株比过大则NR活性降低。旗叶GS活性在花后0~7d以行株比为6和10.5(RP3)的处理较高,自花后14d以后不同处理间表现为RP2最高,其次为RP1和RP3,行株比为15的RP4处理最低。考察最终蛋白质含量及籽粒产量,不同行株比处理间差异为RP2>RP1>RP3>RP4,RP2处理的行株比适宜,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空间布局最为均匀的RP1处理也具有较好的效果。 %K 冬小麦 %K 行株比 %K 氮素代谢 %K 蛋白质含量 %U http://www.tcrop.net/mlzw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90613&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