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氮流失特征 %A 罗艺 %A 吴福忠 %A 杨万勤 %A 王旭熙 %J 环境科学学报 %P 2221-2228 %D 2010 %X 氮素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为了解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的流失特征,以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4种典型耕作模式紫云英-水稻(M1)、空地-大豆-空地(M2)、空地-生姜(M3)、空地-玉米+红薯(M4)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种模式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8月共8次有效降雨中氮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水的流失特征.研究期间,4种模式下氮流失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总氮流失量表现为:M3((30.388±2.86)kg·hm-2)>M4((17.118±1.677)kg·hm-2)>M2((10.987±1.108)kg·hm-2)>M1((6.090±1.051)kg·hm-2).相对于其它模式,M4模式下地表径流量和渗透水量在研究期间均最大,但M3模式下氮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水的流失量最大.另外,非生长季节4个模式下氮流失量相对较低且各模式间差别较小,生长季节4个模式间可溶性氮和总氮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水流失量均表现为M3>M4>M2>M1.4种种植模式下氮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水的流失形态均以硝态氮为主.渗透水中铵态氮和可溶性总氮占总氮的比例高于地表径流.这些结果为该区区域合理选择耕作模式、优化耕作方式、加强管理以控制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K 种植模式 %K 紫色土 %K 氮素流失 %K 面源污染 %U http://www.actasc.cn/hjkx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00206001&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