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夏季漓江不同底质类型和沉水植物对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 %A 陈博 %A 李卫明 %A 陈求稳 %A 刘德富 %J 环境科学学报 %P 1758-1765 %D 2014 %X 2012年8月对漓江流域的河床底质、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了8个区域,底质类型分为淤泥、卵石、砾石3种底质,植物类型分为无水草(Noplant)、亚洲苦草(Vallisneriaspiralis)、轮叶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亚洲苦草+轮叶黑藻(Vallisneriaspiralis+Hydrillaverticillata)4种类型,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42种,隶属6纲34属,采用物种相似性、密度和生物量、功能摄食类型、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利用CLUSTER、NMDS和单因素方差(One-wayANOVA)分析方法,研究底栖动物在不同区域的差异.不同底质中的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密度、生物量、功能摄食类型相对丰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都有明显差异,尤其是淤泥底质差异显著(p<0.05);在相同底质中,沉水植物的存在使底栖动物物种相似度、生物量、滤食者相对丰度有一定增加,总密度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在卵石底质中,轮叶黑藻中的底栖动物总生物量、功能摄食类型相对丰度和亚洲苦草中差异较大;在砾石底质中,亚洲苦草和亚洲苦草+轮叶黑藻中的底栖动物参数差异很小.通过冗余分析(RDA)能较好的解释差异的产生,底质类型对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比沉水植物类型大,而且两者有较强的交互作用. %K 底质 %K 沉水植物 %K 底栖动物 %K 非度量多维度(NMDS) %K 冗余分析(RDA) %U http://www.actasc.cn/hjkx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40115004&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