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南海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A 杜永芬 %A 徐奎栋 %A 孟昭翠 %A 王家栋 %J 海洋与湖沼 %D 2010 %R 10.11693/hyhz201002007007 %X 2007 年10—11 月对南海海域(17—21°N, 109—112°E)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平均为(901±913)ind/10cm2, 自近岸向外海域呈递减趋势; 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798±713)μg dwt/10cm2 和(7185±6421)μg dwt/10cm2。研究海域小型动物的平均丰度与莱州湾和南黄海冬季的研究结果较接近, 高于东、黄海, 低于胶州湾和长江口。在分选的17 个主要类群中, 海洋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2.9%), 多毛类(2.5%)和桡足类(1.5%)所占比例均较小。在生物量上, 海洋线虫(41.9%)和多毛类(40.1%)为绝对优势类群, 其次是介形类(3.6%)和桡足类(3.2%)。在垂直分布上, 占总量约53%的小型底栖动物和52%的海洋线虫分布于0—2cm 表层, 该结果与长江口较为接近, 而较渤海和黄海低。统计分析表明, 本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和线虫的数量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由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数量比(N/C)与本海域环境状况的分析表明, 该数值在一定尺度上可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K 南海 %K 小型底栖动物 %K 线虫 %K 丰度 %K 生物量 %K 生物监测 %U http://www.marinejournal.cn/hyyhz/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002007&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