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由普通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杂交获得小麦单倍体和杂种植株 %A 欧阳平 %A 李大玮 %A 邱纪文 %J 科学通报 %P 1615-1618 %D 1996 %X 1975年Bardclay首先报道用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球茎大麦(Hordeumbulbosum)杂交后,由于在杂合子初期发育过程中父本染色体迅速完全消失,可以获得小麦单倍体。1986年以来,不同作者先后又发表了由普通小麦分别和玉米(Zeamays)、高粱(Sorghumbicdor)、珍珠粟(Pennisetumamericanum)、类玉米(Zeamaysssp.mexicana)等杂交获得小麦单倍体的报道。这些杂交打破了以往小麦只能和一些小麦族(Triticeae)族内属,如黑麦属(Secale)、山羊草属(Aegilops)、偃麦草属(Elytrigia)、披碱草属(Elymus)、大麦属(Hordcum)及簇毛麦属(Haynaldia)杂交的局限,使分类距离相当远的属间杂交成为可能。但是,由这些杂交均不能获得保留外源染色体的杂种,对于通过远缘杂交将外源属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导入小麦,用于小麦的改良和种质创新是极不利的。 %K 小麦 %K 鸭茅状摩擦禾 %K 远缘杂交 %K 小麦单倍体 %K 杂种 %U http://csb.scichina.com:8080/CN/abstract/abstract3642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