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华南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新发现:岛弧还是陆内造山? %A 于津海 %A 刘潜 %A 胡修棉 %A 王勤 %A O’REILLY %A Suzanne %A Y %J 科学通报 %P 2964-2971 %D 2012 %X 在福建省周宁县五凤楼村发现了一个形成于313±4Ma的片麻状花岗岩.该岩石具有高的K2O和Al2O3含量和低的SiO2和Na2O含量,其A/CNK比值高达1.22,指示其源区为经过化学风化的沉积岩,因此属于S型花岗岩.所含锆石为柱状自形形态,其U-Pb年龄变化于326~301Ma(加权平均年龄为313±4Ma),具有负的εHf(t)值(-8.35~-1.74)和1.43~1.84Ga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这是首次在华南发现有确凿同位素年代学证据的晚石炭世S型花岗质岩浆活动.该S型花岗岩最可能形成于陆内造山阶段,源岩主要为古元古代晚期生长的地壳.结合前人对岩相古地理、古生代盆地性质、早二叠世火山作用以及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U-Pb-Hf同位素资料,本文推断华夏东部可能曾经存在一个晚古生代造山带.从晚石炭世(340~310Ma)的挤压造山阶段演化到早二叠世(285~270Ma)的后造山或板内伸展阶段,华南东部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晚古生代造山旋回,所形成的晚古生代岩浆岩是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而不是岛弧岩浆作用产物. %K S型花岗岩 %K 锆石U-Pb年龄 %K 锆石Hf同位素 %K 晚古生代造山作用 %K 华南东部 %U http://csb.scichina.com:8080/CN/abstract/abstract5091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