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天然地震形成的一种机制:地壳结构不稳定性 %A 王腾飞 %A 黄少英 %A 王兆国 %A 程日辉 %A 王典 %A 肖中尧 %A 能源 %A 杨宝俊 %J 科学通报 %P 2765-2773 %D 2015 %R 10.1360/N972015-00145 %X 对于天然地震的成因研究多关注于板块相互作用以及流体、断裂等因素.震区地壳结构本身的不稳定性是发生地震的重要因素.伽师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端,为塔里木地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帕米尔构造结的交接部位,具有典型的地壳结构不稳定性,地震频发.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近垂直反射等地震资料显示伽师地区地壳结构具有特殊的不稳定性.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提供了盆地约75km以上的二维速度结构剖面,地壳速度结构较为复杂,可以识别出高速块体和低速块体相间与堆叠的形态.近垂直地震反射剖面展示了20s双程到时深度以上更为精细的结构特征,盆地盖层为成层性较好的反射,反射事件C,D构成了地壳之下的稳定带,而反射事件A,B,E则为地壳不稳定结构.建立了伽师地区地壳结构不稳定性的模型,地壳高速块、低速块(即刚性强、弱)相间并堆叠构成的不稳定带置于反射事件C,D构成的稳定带之上,挤压作用与近垂直的隐伏断裂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地壳结构不稳定是导致天然地震的重要因素,同样表现存在于日本列岛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等地. %K 天然地震形成 %K 地壳结构不稳定性 %K 伽师强震带 %K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 %K 近垂直地震反射 %U http://csb.scichina.com:8080/CN/abstract/abstract5185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