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聂拉木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上新世以来快速剥蚀事件及其构造-气候耦合意义 %A 郑勇 %A 张进江 %A 王佳敏 %A 王晓先 %A 王盟 %J 科学通报 %P 987-998 %D 2014 %R 10.1360/csb2014-59-11-987 %X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全球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是探讨构造与气候耦合及其对地貌塑造作用的天然实验室.研究区域在聂拉木地区长约45km、横穿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GHC)的剖面上,并进行系统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代学测试.AFT年龄分为两组一组位于聂拉木县城以北,年龄15~6Ma,拟合的高程-年龄直线具有极缓斜率(0.05),计算得出0.27mm/a的缓慢剥蚀速率;另一组位于聂拉木以南,年龄约3~1Ma,高程-年龄斜率为0.78,剥蚀速率为1.32mm/a.两组年龄均与海拔高度正相关,且两组拟合线的转折点正好位于聂拉木县城附近河流切割裂变点上.结合热构造模型,认为两组AFT年龄代表GHC所经历的两期不同剥蚀历史中新世中晚期(15~6Ma)冷却年龄记录的是地形平缓的GHC北部早期缓慢剥蚀,上新世以来(约3~1Ma)冷却年龄对应于地形陡峻的GHC南部晚期快速剥蚀;两段间剥蚀速率为突变关系,后期的剥蚀速率比前期快近5倍,拟合的年龄-高程斜率相差13倍.上新世以来冷却剥蚀速率陡增事件遍及喜马拉雅造山带,4~3Ma以来全球气候剧变、亚洲季风明显增强,实测剖面上后期快速剥蚀区段与区域年降水量高度耦合,而此时大规模断层活动在造山带表现的并不明显,所以,以降水为代表的气候作用可能是造成喜马拉雅造山带上新世以来快速剥蚀的主要原因之一. %K 喜马拉雅造山带 %K 大喜马拉雅 %K 结晶岩系 %K 磷灰石裂变径迹 %K 剥蚀速率 %K 聂拉木 %K 上新世 %U http://csb.scichina.com:8080/CN/abstract/abstract5137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