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 %A 李士成 %A 何凡能 %A 陈屹松 %J 地理科学进展 %P 1196-1203 %D 2012 %R 10.11820/dlkxjz.2012.09.011 %X 本文以现代耕地分布格局为基础,通过量化地形(海拔、坡度)、气候生产潜力(光照、温度、水分)和人口密度等因子与耕地空间分布的关系,重建了清代西南地区6个时点分辨率为10km×10km的耕地数据。结果表明①就整体而言,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垦殖范围的扩张,1661-1911年土地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减少了约24%,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二是垦殖强度的提高,1661-1911年垦殖率大于30%的网格占比提高了10.3%,最为显著的是四川盆地和云南中东部地区。②就清代西南地区耕地数量增减来看,整个时段可划分为3个阶段前期(1661-1724年)“复原性”垦殖,60多年间土地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减少了11.4%;中期(1724-1820年)缓慢“拓展性”垦殖,全区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下降约7%,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提高约7%;后期(1820-1911年)局部抛荒与再垦,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从75.0%降至72.2%,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从9.1%提高至10.9%。相关分析表明,本文网格化重建的清代西南地区的耕地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K 耕地空间分布 %K 清代 %K 网格化重建 %K 西南地区 %U http://www.progressingeography.com/CN/abstract/abstract134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