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农业地域类型的识别及其演进特征——以106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为例 %A 鲁莎莎 %A 关兴良 %A 刘彦随 %A 贺超 %J 地理科学进展 %P 637-648 %D 2013 %R 10.11820/dlkxjz.2013.04.016 %X 构建农业地域类型的辨识指标体系,采用农用地动态度、农用地优势度、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1996、2000和2009年106国道沿线样带区农业地域类型的时空格局、演进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呈现北高南低的梯度分布规律,并在样带中南部形成“低谷区”。②农用地结构、利用程度与方式变化显著。耕地减少326.17×103hm2,北部快于南部地区,山地丘陵区快于平原农区;园地和林地逐渐向优势区集中,牧草地总体变化不明显;垦殖指数有所下降,耕地承载人口压力日益增加,水浇地面积比重大。③农业仍然是主要部门,其次为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果品、蔬菜生产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样带区东部平原县农业优势高于西部山地丘陵县,而牧业比较优势则是西部高于东部,林业比较优势呈由南向北逐渐增强的态势,南部渔业优势突出。④农业投入产出效益逐年递增,且有加速趋势。⑤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演变受自然资源禀赋、人口变化、经济增长、技术革新和政策体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各时期的主导驱动机制有所差别。 %K 106 %K 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 %K 农业地域类型 %K 识别 %K 演进特征 %U http://www.progressingeography.com/CN/abstract/abstract143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