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不同水稻品种上白背飞虱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A 孙凯 %A 李冠华 %A 丁文兵 %A 张一君 %A 李有志 %J 昆虫学报 %P 335-342 %D 2014 %X 【目的】为探明不同水稻品种(丰源优272、R9810-T、华恢1号、明恢63、麻糯谷和RathuHeenati)对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的抗性差异机理,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onicpenetrationgraph,EPG)记录了该虫在这6个品种三叶期稻苗上的取食行为。【方法】结合特定的EPG波形,考察了9个非韧皮部指标和22个韧皮部指标。【结果】在总记录时间8h内,白背飞虱在品种RathuHeenati上非刺探波np的总时间最长,其次是麻糯谷上非刺探波np的总时间,这两者间差异显著且都显著地长于其他4个品种的np总时间(P<0.05);该虫在RathuHeenati上路径波Nc的总时间为8523.41s,是感虫品种明恢63Nc总时间的2.24倍;该虫在RathuHeenati上吸食韧皮部汁液N4-b的总时间显著地比其他品种短(P<0.05)。华恢1号和R9810-T上所有的EPG指标和感虫品种明恢63的EPG指标都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白背飞虱在丰源优272上单次分泌水溶性唾液N4-a的平均时间更长,并伴随长时间的韧皮部取食。【结论】由此推测,品种RathuHeenati可能存在不利于白背飞虱取食的忌避成分,并且在韧皮部外组织和韧皮部组织都存在抗性因子;在麻糯谷上仅存在忌避成分;然而,品种华恢1号和R9810-T可能对白背飞虱不具有明显的抗性;丰源优272可能是比明恢63更为感虫的品种。结合介体昆虫取食行为与传播持久性病毒的关系,这些结果也为利用抗白背飞虱品种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提供了参考。 %K 白背飞虱 %K 水稻品种 %K 取食行为 %K 抗性 %K 刺吸电位技术 %U http://www.insect.org.cn/CN/abstract/abstract138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