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杀配子染色体诱导小麦染色体畸变及其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A 李政宏 %A 刘杰 %A 高继迪 %A 陈平 %A 张婧 %A 李集临 %A 张延明 %J 核农学报 %P 10-20 %D 2015 %R 10.11869/j.issn.100-8551.2015.01.0010 %X 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柱穗山羊草(2C)二体附加系的杂交后代F1、F2、F3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杀配子染色体诱导小麦-外源染色体畸变的频率,为小麦遗传育种提供材料基础。结果表明,杀配子染色体(2C)的丢失与恢复成二体,造成杂种F1、F2的减数分裂行为异常,杂种F3较前2代单价体数明显下降,相对紊乱系数明显低于F2。同时,杀配子染色体连续2次作用,使得附加系中ABDE染色体组受到严重影响,部分染色体产生缺失和易位,在后代传递中易于丢失,而外源E组染色体片段渗入到小麦染色体组中,使得染色体配对异常,产生非理论值的单价体数,导致后代育性下降或败育。本研究共检测F3植株448株,得到易位24株,缺失36株,小麦间易位19株,易位频率为5.36%,缺失频率为8.04%,染色体畸变总频率为13.39%。断裂位点的分布比率依次为:B组>A组>D组。本研究表明,杀配子染色体诱发染色体畸变频率高,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是创造小麦遗传育种新材料的重要途径。 %K 小麦 %K 杀配子染色体 %K 长穗偃麦草 %K 易位系 %K 缺失系 %U http://www.hnxb.org/CN/abstract/abstract115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