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藏北高原地表能量和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 %A 李茂善 %A 马耀明 %A 吕世华 %A 胡泽勇 %A IshikawaHirohiko %A 马伟强 %A 孙方林 %A 宋敏红 %J 高原气象 %P 36-45 %D 2008 %X 利用耦合了NCARLSM陆面过程的中尺度模式MM5V3.7和2002年8月CAMP/Tibet加强期的观测资料,对藏北高原地区地气交换过程进行了48h模拟研究。模式较好地模拟了该地区的山谷风环流;并将模拟的地表通量在中尺度区域上与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格点资料(NNRP)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也与单站的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模拟的地表通量与NNRP得到的结果比较吻合,同时可以得到雨季时藏北、藏东地区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而高原西部感热通量大于潜热通量,这与观测试验分析结果一致;与单站试验结果比较,模拟的感热通量与实测值一致,潜热通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有一定差别。模拟的边界层位温廓线与实测值比较,模式模拟的对流混合层和夜间残留层都与实测结果吻合,但模拟的混合层高度较实测值高。由此来看,中尺度模式MM5V3.7能够较好地模拟藏北高原的地表能量和边界层结构特征,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陆面过程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 %K 地表能量 %K 边界层结构 %K 数值模拟 %K 藏北高原 %U http://gyqx.westgis.ac.cn/CN/abstract/abstract38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