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 %A 王鑫- %A 李跃清 %A 郁淑华 %A 蒋兴文 %J 高原气象 %P 64-71 %D 2009 %X 利用1980-2004年5~9月逐日08时、20时(北京时,下同)两个时次的500hPa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低涡出现频次较之80年代有下降趋势,7月份是夏季高原低涡的活跃期;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四个源地分别为:申扎-改则之间、那曲东北部地区、德格东北部和松潘附近;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主要有四个涡源:那曲东北部、曲麻莱地区、德格附近和玛沁附近,也存在季节内变化,与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涡源不同;部分高原低涡形成后,能在高原上生存36h以上并发展东移,移动路径主要有东北、东南和向东三条,其中向东北移动的低涡数量最多;而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的路径与在高原上的移动路径并不相同,移出高原后的低涡多数是向东移动的,其次才向东北、东南移动;高原低涡移出高原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为东北路径,主要移向河西、宁夏和黄土高原一带;另一条是东南路径,主要移向四川盆地附近,其中,移向黄土高原的低涡最多;移出低涡也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内变化特征;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多数在12h内减弱消亡,有些可持续60h,极少数能存活100h以上,最长可达192h,不仅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的降水,甚至可能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初生时,暖性涡比斜压涡多近两倍,而移出青藏高原后12h内的低涡性质却发生了很大改变,以斜压涡居多;与60、70年代相比,80年代中期以后高原低涡的发生源地、移动路径和性质等特征都有所改变。 %K 青藏高原低涡 %K 低涡源地 %K 移出低涡 %K 发生频数 %K 移动路径 %U http://gyqx.westgis.ac.cn/CN/abstract/abstract29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