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六盘山地区寺口子剖面早白垩世晚期的孢粉组合及其环境意义 %A 张明震 %A 戴霜 %A 张永全 %A 苗运法 %A 刘俊伟 %A 黄永波 %A 赵杰 %A 刘学 %J 干旱区地理 %P 99-108 %D 2012 %X 研究白垩纪植物演替与气候变化对认识现今生态环境形成过程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在我国六盘山地区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中发现的45属孢粉化石,探讨了孢粉组合、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特征。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为主,蕨类植物次之,前者以松柏纲松杉目占优势,以掌鳞杉(Cheirolepidiaceae)科最为繁盛,尼藤目麻黄科(Ephedraceae)和苏铁目或银杏目占有很大比例;后者以真蕨目包括海金沙科(Lygodiaceae)、莎草蕨科(Schizaeaceae)为主。表明当时植物具有比较明显的多样性,既有生长于远处高山的松杉类高大植物,又有近湖低山及湖岸一带的掌鳞杉科及蕨类植物,湖泊水体中生长着淡水藻类。孢粉植物群的这种特征揭示出该地区在早白垩世晚期气候炎热干燥,并且可以划分为116~112Ma的气温相对较低和112~103Ma的气温波动升高两个阶段,这种变化与全球古气候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寺口子剖面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响应的。 %K 孢粉 %K 古生态 %K 古气候 %K 早白垩世 %K 六盘山盆地 %U http://alg.xjegi.com/CN/abstract/abstract83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