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氮可利用性对东北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A 李英臣 %A 宋长春 %A 侯翠翠 %A 王宪伟 %A 孙晓新 %J 地理科学 %P 1480-1486 %D 2011 %X 2010年6~10月,在中国东北连续多年冻土区,岛状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采集典型湿地土壤,通过室内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冻土区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微生物活性对不同氮可利用性的响应特征。试验设置4个氮处理水平,分别为0mg/g(N0),0.1mg/g(N1),0.2mg/g(N2),0.5mg/g(N3)。结果表明,培养结束后3种土壤在N0处理下的有机碳累计矿化量分别为5646mg/kg,2103mg/kg和1287mg/kg,与初始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微生物量碳(MBC)呈显著正相关。3种土壤在氮输入后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都明显低于N0处理,表明氮输入对有机碳矿化产生抑制作用。随着氮输入量的增大,氮输入对不同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抑制作用有所差异,表现为不同氮输入对连续多年冻土区土壤累积矿化量影响无显著差异;岛状多年冻土区土壤在N1和N2处理下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明显高于N3处理;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在N2和N3处理下的累积矿化量明显低于N1处理。培养结束后,3种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随氮输入量增加而降低,MBC/MBN随氮输入量增加而增加;季节性冻土区草甸沼泽土培养结束后的MBN和MBC/MBN都与累积矿化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季节性冻土区草甸沼泽土氮可利用性增加可能改变了微生物的组成或结构,进而对有机碳矿化产生影响。 %K 泥炭土 %K 草甸沼泽土 %K 氮可利用性 %K 有机碳矿化 %K 微生物量碳氮 %U http://geoscien.neigae.ac.cn/CN/abstract/abstract88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