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基于树木年轮信息的江西千烟洲人工林碳蓄积分析 %A 邵全琴 %A 杨海军 %A 刘纪远 %A 黄麟 %A 陈卓奇 %J 地理学报 %P 69-83 %D 2009 %R 10.11821/xb200901008 %X 作者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树木年轮信息动态估算树木材积生长量模型TGTRing。利用该模型动态估算了中国红壤丘陵典型区千烟洲三种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和碳蓄积量。结果表明马尾松的年生物量和碳蓄积量的增长曲线分别在林分年龄17年和18年左右开始出现拐点,湿地松、杉木的年生物量和碳蓄积量则均在林分年龄15年左右开始出现拐点;20年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蓄积量杉木林最高,分别为171.697t/hm2和92.29tc/hm2,其次为湿地松林,分别为147.639t/hm2(未割脂)和135.743t/hm2(割脂)、80.18tc/hm2(未割脂)和73.72tc/hm2(割脂),马尾松林最低,为133.84t/hm2和73.92tc/hm2;平均年生物量和碳蓄积量杉木林最高,分别为8.58t/hm2/yr和4.61tc/hm2/yr;湿地松林次之,未割脂和割脂湿地松林生物量分别为7.38和6.76t/hm2/yr、碳蓄积分别为4.01和3.69tc/hm2/yr;马尾松林最低,分别为6.69t/hm2/yr和3.70tc/hm2/yr;到2006年为止,千烟洲马尾松林乔木层总生物量和碳蓄积量分别为3324.43t、14156.64tc,杉木林分别1326.97t、713.27tc;湿地松林按未割脂算分别为14156.64t和7688.21tc,按割脂算分别为13015.97t和7068.78tc;千烟洲湿地松人工林因为割脂原因,乔木层总生物量损失1140.67t,总碳蓄积量损失619.43tc。 %K 树木年轮 %K 生物量 %K 碳蓄积 %K TGTRing %K 模型 %K 千烟洲 %U http://www.geog.com.cn/CN/abstract/abstract185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