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 %A 席建超 %A 王新歌 %A 孔钦钦 %A 张楠 %J 地理学报 %P 531-540 %D 2014 %R 10.11821/dlxb201404009 %X 旅游村落在旅游地系统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逐步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乡村发展类型。研究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Googleearth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野三坡旅游区3个旅游乡村聚落为例,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变迁两个维度,分析了旅游业诱导下旅游地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因区位条件的差异,乡村聚落土地利用模式演变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差异,距离核心景区越近的村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旅游功能愈加完善,村落风貌格局变化愈大。其中,苟各庄村用地容积率由0.17提高到0.44,但村落原真性破坏最严重,原真性指数为仅为0.048,是3个村子最低的,其旅游功能也最完善;刘家河村落土地扩张规模最大,建设用地由173564m2扩展到341128m2,增幅达到96.54%,村落的原真性相对保持稳定,为0.566,旅游功能相对完整;上庄村是原真性保持最好的村落,原真性指数则高达0.942,但是其建设用地规模和用地强度则最低,但其旅游功能也最单一。显然,在具体空间形态上,3个村落也表现为“现代城镇”—“半城镇化”—“传统村落”的过渡特征,并对应形成“就地重建型”、“飞地开发型”、“原地利用型”3种空间重构模式。乡村聚落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基本空间单元,这3个乡村聚落发展模式隐含着旅游地传统乡村聚落“旅游化”空间演变的阶段形态,这种空间模式在国内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K 空间演变 %K 乡村聚落 %K 土地利用 %K 野三坡旅游区 %U http://www.geog.com.cn/CN/abstract/abstract219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