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蝗虫微孢子虫病田间流行的初步调查 %A 张龙 %A 严毓骅 %A 王贵强 %A 张卓然 %A 潘建梅 %A 杨珍 %J 草地学报 %P 223-229 %D 1995 %R 10.11733/j.issn.1007-0435.1995.03.007 %X 在内蒙古乌盟达茂旗蝗害常发区,应用蝗虫微孢子虫(NosemalocustaeCanning)后,主要优势种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asiaticus)、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palpalis)、白边痂蝗(Bryodemaluctuosum)和皱膝蝗(Angaracrisspp.)等均可感染该病。应用后的当年,混合种群的感染率曲线是双峰型,后一峰值较高,表明该病原物可以自然流行于该地区内的蝗虫种群中。1993年分别对1988年、1989年、1991年和1992年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饵剂处理区进行定点取样调查结果表明在应用蝗虫微抱子虫治蝗多年后的草场上,蝗虫种群中仍有蝗虫微孢子虫病存在,在有些年份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流行。主要优势种蝗虫的平均感染率在应用后的不同年份中有差异。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蝗虫微孢子虫的应用剂量也是影响蝗虫微孢子虫病流行曲线变动的重要因素。 %K 蝗虫微孢子虫 %K 生物防治 %K 疾病流行 %K 感染率 %K 虫口密度 %U http://manu40.magtech.com.cn/Jweb_cdxb/CN/abstract/abstract15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