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大别山南麓中生代盆地充填记录对造山作用属性的反映 %A 李忠 %A 李任伟 %A 孙枢 %A 张雯华 %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P 469-478 %D 2002 %X ?大别山南麓暨江汉盆地北部中生代充填序列显示5个演化阶段:①早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为陆缘海相碳酸盐岩(T1)-海陆交互相细碎屑岩沉积(T2-T31);②晚三叠世中晚期:抬升剥蚀,反映挤压构造背景;③晚三叠世晚期到早-中侏罗世:为准平原化陆相含铁质结核细碎屑岩沉积(T33)、辫状河流相碎屑岩及含煤沉积(J1-2);④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酸性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的旋回充填,区域构造背景转换为陆内伸展;⑤晚白垩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堆积.砂岩碎屑和砾石组成特征并结合沉积相研究表明,第1至第3演化阶段的陆源碎屑主要来自扬子大陆,其物源具有“再旋回造山带”属性;第5阶段碎屑岩矿组合反映物源具有“弧造山带”类型特征,其源区为大别山.研究区没有与大别山“晚三叠世同碰撞造山作用”直接相关的沉积记录,而上白垩统类磨拉石建造显然是大别山碰撞后造山作用(陆内造山作用)和伸展体制下强烈剥露作用的反映.此外讨论并指出了大别山南、北麓盆地沉积记录与造山带差异隆升模式存在的不协调关系及其核心问题. %K 大别山南麓 %K 中生代 %K 碰撞后造山作用 %K 盆地充填 %K 碎屑组成 %U http://earth.scichina.com:8080/sciD/CN/abstract/abstract3084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