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秦岭水灾迹地油松和华山松更新种群数量特征 %A 费世民 %A 何亚平 %A 陈秀明 %A 蒋俊明 %A 郭志华 %J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生态学报 %P 95-105 %D 2008 %R 10.3773/j.issn.1005-264x.2008.01.011 %X ?不同植物种群种间比较研究利于揭示种群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该文研究了秦岭地区蔡玉河流域范家庄段水灾迹地恢复17年后群落优势种油松(Pinustabulaeformis)和华山松(P.armandii)的种群数量特征。水灾灾后第一年(1989年)就有油松和华山松个体进入迹地,由于较大的高生长速度和侧生长速度,油松种群的平均高度和地径高于华山松,占据了较大的垂直和水平空间。相对来说,油松和华山松高度结构和径级结构模式不同,二者均是小个体数量居多,大个体数量极少,但油松中等大小个体多于华山松。油松和华山松种群的年龄结构模式不同,油松的为单峰右偏曲线,华山松的则近似于正态分布。坡向对油松的年龄结构模式没有影响,但对华山松种群有影响。油松和华山松种群不同高度级、径级和年龄级之间存在显著正或负相关关系,缺少一致性,表明种群大小结构不一定反映年龄结构。油松和华山松种群的密度动态和存活曲线类型一致,均为Ⅱ型,表明二者具有相同的种群动态。总体上说,油松和华山松具有不同的树种生物学特性,使得种群的大小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同,但对种群更新存活动态没有影响。 %K 秦岭 %K 种群 %K 数量特征 %K 油松 %K 华山松 %K 水灾迹地 %U http://www.plant-ecology.com/CN/abstract/abstract107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