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毛竹出笋后快速生长期内茎秆中光合色素和光合酶活性的变化 %A 王星星 %A 刘琳 %A 张洁 %A 王玉魁 %A 温国胜 %A 高荣孚 %A 高岩 %A 张汝民 %J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生态学报 %P 456-462 %D 2012 %R 10.3724/SP.J.1258.2012.00456 %X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pubescens)非同化器官茎秆的光合特性,测定了毛竹出笋后快速生长期内(2011年4月13日到6月2日)的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光合酶活性,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叶绿体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毛竹茎秆中的叶绿体主要集中分布在表皮以下的基本组织中,此外维管束鞘周围的细胞内也存在大量的叶绿体,此特征类似于C4植物的花环结构。在毛竹出笋后快速生长期内,随着茎秆不断生长,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极显著(p<0.01)增加。在出笋10天时,茎秆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和NADP-苹果酸酶(NADP-ME)活性最高,之后随茎秆生长逐渐降低,生长30天时酶活性与10天时相比分别降低了88.55%(p<0.01)、77.46%(p<0.01)和72.50%(p<0.01),而PEPC/Rubisco比值则随茎秆生长逐渐增加,30天时比值达到12.83,明显高于C3植物。这表明毛竹茎秆内可能存在C4光合途径,此途径有利于毛竹提高光合效率,进而促进其出笋后的快速生长。 %K 叶绿体 %K 光合酶 %K 光合色素 %K 毛竹 %K 茎秆 %U http://www.plant-ecology.com/CN/abstract/abstract112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