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遗传等距离现象:分子钟和中性理论的误读及其近半世纪后的重新解谜 %A 胡涛波 %A 龙孟平 %A 袁德健 %A 朱作斌 %A 黄益敏 %A 黄石 %J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P 275-282 %D 2013 %X 1963年,Margoliash在比对不同物种细胞色素C序列后,发现了出乎意料的遗传等距离结果,这与几乎同时间Zuckerkandl和Pauling的血红蛋白发现是同一现实的不同反映.一个就事论事的分子钟假说因而被提出,并长期被某些学者认为是真实的自然现象,导致Kimura提出中性理论来解释分子钟.多年的研究发现了无数矛盾,分子钟仅有有限的局部存在.但被忽略的是,分子钟的瓦解自然使遗传等距离成为未解之谜.近年来,本实验室偶然重新发现了这一至今还几乎无人知晓、并未被充分重视的现象.通过整合现有理论的正确内容,并引入最大遗传变异极限这一原创概念,提出了一个更全面的遗传进化学说,重新解读了遗传等距离及其他主要进化现象.该假说将改写物种亲缘关系树及群体遗传学,并解决一些现有理论给不出线索的生物医学难题. %K 分子进化 %K 分子钟 %K 中性理论 %K 遗传等距离现象 %K 最大遗传变异假说 %K 小进化 %K 大进化 %K 极限遗传距离 %U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CN/abstract/abstract5106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