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白背飞虱回迁种群的形成:2009年安徽潜山的个例分析 %A 郑大兵 %A 杨帆 %A 赵运 %A 徐劲峰 %A 吴彩玲 %A 张孝羲 %A 翟保平 %J 应用昆虫学报 %D 2011 %X 皖西南的潜山地处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áth)南北往返迁飞的转折点,既是北迁种群的迁入区,又是后期回迁种群形成的重要虫源区。解析此地白背飞虱种群发生的全过程,可为白背飞虱的异地预测和源头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和micaps天气分析系统模拟分析了潜山白背飞虱2009年6个迁入峰次的虫源地和迁入代种群的形成,又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了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田间发生动态和世代种群性质及回迁种群的形成。结果表明:(1)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的迁入虫源6月上旬来自赣西及湘赣交界地区(27.2°n~28.7°n),6月中下旬来自湘南和湘东南地区(25.1°n~26.7°n),7月上旬和下旬来自湘东和赣西地区(27.1°n~28.5°n),7月中旬来自湘东南和赣南地区(25.5°n~26.8°n),7月底8月初来自赣北和赣西北(28.1°n~29.4°n)。(2)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在中稻田和晚稻田滞留危害,发生危害期延长,为后期回迁提供了大量的虫源。(3)确定了潜山稻区的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2009年,白背飞虱迁入种群在中稻上繁殖一个世代后,新羽化的成虫(第3代,7月下旬至8月中旬)因连续降雨而大量滞留本地继续为害中稻田,其后再迁入晚稻田危害并大量增殖,形成第4代(8月下旬至9月中旬)回迁种群大量南迁。此期仍有部分个体滞留,所形成的第5代为无效虫源。 %K 白背飞虱 %K 轨迹分析 %K 虫源性质 %K 回迁种群 %U http://www.ent-bull.com.cn/viewmulu.aspx?qi_id=707&mid=18956&xuhao=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