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NEOLITHIC CULTURAL EVOLUTION AND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THE GUANZHONG BASIN,SHAANXI,CHINA
关中地区的新石器古文化发展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 %A 吕厚远 %A 张健平 %J 第四纪研究 %D 2008 %I %X 气候环境变化作为影响或制约古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虽然经常受到质疑,但依然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包括一些古气候学者所接受.关中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为探讨气候环境变化与古文化演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提供了条件.本文对已有很好研究基础的渭南全新世黄土剖面的孢粉、植硅体、蜗牛化石及磁化率和粒度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该区全新世以来有3次突出的气候温暖湿润期(9000~7300aB.P.,6800~5500aB.P.和4500~4300aB.P.)和3次明显而短暂的寒冷干旱期(7300~6800aB.P.,5500~5000aB.P.和约4000aB.P.).温暖湿润气候期与关中地区的老官台(8000~7000aB.P.)、仰韶(7000~5000aB.P.)、龙山(5000~4000aB.P.)等文化繁盛期几乎是同步的,而发生在7300~6800aB.P.,5500~5000aB.P.及4000aB.P.前后的寒冷干旱气候环境,不是简单的气候冷暖变化,而是影响了生物、水、大气等表生地球系统的气候变化事件,改变了该区的植被类型和生物群落的变迁.这3次气候变化事件时间上大致对应了老官台一仰韶一龙山一夏商文化交替的时间.然而,根据目前的气候记录及时间分辨率还难以判断更次一级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各文化期不同文化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对关中地区泉护遗址植硅体的分析显示,4500aB.P.以来水稻含量的增加与气候变干的趋势并不一致,推测可能与古人利用渭河水资源种植水稻有关.研究认为关中地区气候环境变化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但是由于目前对古气候一古环境变化的幅度、详细的考古文化性质的认识不足,以及时间分辨率和年代学的限制,还无法确切说明什么程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对哪些文化类型通过什么机制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 %K Guanzhong Basin %K Neolithic %K cultural evolution %K climate change
关中地区 %K 新石器 %K 古文化 %K 古气候 %U http://www.alljournals.cn/get_abstract_url.aspx?pcid=E62459D214FD64A3C8082E4ED1ABABED5711027BBBDDD35B&cid=621CF755B1A341E5&jid=EA07051745CDC8D89D5F01A3A4CFE6A9&aid=08874F140C8377804AE259D2B3A83442&yid=67289AFF6305E306&vid=D3E34374A0D77D7F&iid=B31275AF3241DB2D&sid=208AC7DC28BD1EC6&eid=6B1D468AD7B8ADD8&journal_id=1001-7410&journal_name=第四纪研究&referenced_num=5&reference_num=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