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Phase velocity array tomography of Rayleigh waves in western Sichuan from ambient seismic noise
川西地区台阵环境噪声瑞利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A Robert Dvan der Hilst %A
李昱 %A 姚华建 %A 刘启元 %A 陈九辉 %A Robert D.van der Hilst %A 李顺成 %A 黄慧 %A 郭飚 %A 王峻 %A 齐少华 %J 地球物理学报 %D 2010 %I %X 2006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26°N~32°N,100°E~105°E)布设了由297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观测台阵.利用该密集台阵29°N以北156个台站2007年1~12月份的地震环境噪声记录和互相关技术,我们得到了所有台站对的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和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进一步反演得到了观测台阵下方2~35 s周期的瑞利波相速度分布图像.本文结果表明,观测台阵覆盖的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1)短周期(2~8 s)相速度分布与地表构造特征相吻合,作为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边界断裂,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对上述三个地块上地壳的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前陆低速特征表明相应区域存在较厚的(约10 km)沉积盖层;(2)中周期(12~18 s)相速度分布表明,川滇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中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横向变化,并形成了尺度不同且高、低速相间的分块结构,而四川盆地中地壳整体上已经表现出相对高速;(3)长周期(25~35 s)相速度分布表明,松潘—甘孜地块,特别是川滇地块中下地壳表现为广泛的明显低速异常,意味着它们的中下地壳相对软弱,而四川盆地的中下地壳呈现整体性的相对高速,意味着四川盆地具有相对坚硬的中下地壳,并且以汶川地震的震中为界,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显示了北段为高速异常,南段为低速异常的分段特征. %K Ambient noise %K Phase velocity inversion %K Rayleigh wave %K Seismic tomography %K Western Sichuan seismic array
环境噪声 %K 相速度反演 %K 瑞利面波 %K 层析成像 %K 川西台阵 %U http://www.alljournals.cn/get_abstract_url.aspx?pcid=E62459D214FD64A3C8082E4ED1ABABED5711027BBBDDD35B&cid=1E44AE713D8A6DE0&jid=14DC41C59CBF6770055A7D610D53AE46&aid=8856AF9E300150080867A049A21DE99E&yid=140ECF96957D60B2&vid=8E6AB9C3EBAAE921&iid=E158A972A605785F&sid=043C7D0F3F6AC1B3&eid=7CD511FB1661A334&journal_id=0001-5733&journal_name=地球物理学报&referenced_num=2&reference_num=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