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Computer modeling of the Antarctic ozone depletion
南极臭氧洞计算机模拟 %A Wang Guiqin %A
王贵勤 %J 大气科学 %D 1989 %I %X 一维时空光化学模式引进垂直运动及离子反应生成的氮氧(NOx)、氢氧(HOx)化合物。模式中采用1978到1983年期间的太阳紫外辐射通量及南极73度的纬向八月份平均温度。 计算结果表明:春季南极出现臭氧洞,主要是第21太阳黑子周峰值期太阳紫外辐射减少造成的。其次,在太阳黑子周峰值期伴随多次大的太阳质子事件,产生大量氮氧、氢氧化合物。在极区太阳质子事件产生的化合物催化破坏平流层臭氧可持续几天至几年。 南极冬春季节强大的下降垂直运动是南极臭氧洞形成发展极其重要的局部动力条件,特别是在极夜期间。太阳升起后,垂直运动的影响不明显。 南极臭氧洞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光化变化过程,动力过程是其局部的充要条件,人为活动产生的含氯化合物对低层大气臭氧的直接破坏不可忽视。基于上述论点,可以预期进入第22太阳黑子周期,南极及全球大气臭氧的分布状态将会改变,大自然本身自复。 %K 臭氧洞 %K 计算机模拟 %K 南极 %U http://www.alljournals.cn/get_abstract_url.aspx?pcid=E62459D214FD64A3C8082E4ED1ABABED5711027BBBDDD35B&cid=28A2F569B2458C17&jid=46874A5A102033D774D00D819E91CD68&aid=5E1F5B6595217AE0&yid=1833A6AA51F779C1&vid=FC0714F8D2EB605D&iid=38B194292C032A66&sid=EA64BD0B2FF6E786&eid=FA88DCCE84EA0A56&journal_id=1006-9895&journal_name=大气科学&referenced_num=0&reference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