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光子结构论 %A 龚祖同 %J 光子学报 %D 1980 %I %X 1930年赵忠尧教授发表了“γ-射线在铅中的吸收系数”,为γ-射线的测量提供了方法和数据,同年11月赵教授又发表了“反常的γ-射线散射。指出了反常散射的γ-射线的波长,几乎是单色的,它的波长是22.5x·u。相当于0.5×10~6电子伏。并指出了这辐射是来源于重核。这辐射后来实际证明就是e~+e~-的湮没辐射。 1933年赵忠尧、龚祖同试验的卢瑟福解释以及Gray-Tarrant、龚祖同试验获得的两种e~+e~-的对湮没的波长与Heitler等的湮没截面公式,都指出γ-射线在核场中产生e~+e~-对,而e~+e~-对的湮没又产生了光子。从这些实验和理论来看,光子是由ε~+和ε~-所组成。毛主席曾说过:电子也可分,可以无限地分下去。根据以上启示,对Bohr氢原子发光模型提出扩充意见,采用仿生遗传学,认为光子是以ε~+为核心以ε~-为卫星的类氢结构,可称之为光微子。 光微子本身带有电磁场,因ε~-围绕着ε~+旋转,产生了一个电场而且在空间是以螺纹线前进,投影在一个与前进方向平行的平面上成为正弦曲线。又因为ε~-与ε~+都以光速c前进,它们产生了磁场H,其方向与电场E垂直,这就是c、E、H相垂直的Poyatiai定理。由于光微子旋转地前进,它们具有位相,因而也解释了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光微子模型还能简明地解释Zeeman效应与Stark效应。 %U http://www.alljournals.cn/get_abstract_url.aspx?pcid=6E709DC38FA1D09A4B578DD0906875B5B44D4D294832BB8E&cid=47EA7CFDDEBB28E0&jid=9F6139E34DAA109F9C104697BF49FC39&aid=94201138001EEEF1&yid=E56875464B1C0EC1&vid=5D311CA918CA9A03&iid=CA4FD0336C81A37A&sid=CA4FD0336C81A37A&eid=F3090AE9B60B7ED1&journal_id=1004-4213&journal_name=光子学报&referenced_num=0&reference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