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玉米雄性不育的遗传1) %A 陈连文 %J 遗传 %D 1981 %I %X 植物雄性不育基因理论,是二十世纪四十 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希尔斯提出来的。三十多 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和发展这一理论。 近些年,不少研究者发现了一些新的雄性不育 遗传现象。这些新的雄性不育遗传现象,如果 仅仅用希尔斯的基因理论,那是无法解释的。 因此,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为了推 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工作的发展,进一步完善 植物雄性不育基因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科学 研究和生产实践,我们于1967年开始了玉米T 型不育系不育性遗传的研究工作。至1980年, 前后共11年(74-76年中断),18个生长周期 (其中七次在海南)。现将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U http://www.alljournals.cn/get_abstract_url.aspx?pcid=90BA3D13E7F3BC869AC96FB3DA594E3FE34FBF7B8BC0E591&jid=3E23F50E071DF18E21B2F5AEE4F1FA5E&aid=D238C3BD627C6DCB7CD69E2FA95B795D&yid=AA64127AB7DEB65D&vid=38B194292C032A66&iid=38B194292C032A66&sid=9971A5E270697F23&eid=6209D9E8050195F5&journal_id=0253-9772&journal_name=遗传&referenced_num=2&reference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