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雄性激素与行为 %A R.M.Rose %A 杜坤大 %J 心理科学进展 %D 1983 %I %X 本文综述了激素因素和社会因素在性行为和攻击行为中的共同作用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用雄性恒河猴研究表明:让雄猴与有交配能力的雌猴接触能导致雄猴血浆睾丸酮和交配行为增加,而对那些有挫败经历的雄猴,无论受伤与否,它们的睾丸酮和各种社会行为都减少。男子的研究表明:在受到战斗威胁和艰苦训练的情况下,他们的雄性激素呈现平行下降,而且对性的意念也减少了。然而,通常从灵长类的环境影响(envion-mental manipulation)研究中获得的资料最具有说服力,而又以雄性激素与性行为或攻击行为之间的个体分离(individual dissociation)最为显著。从社会因素的不同——例如在群体内的地位和季节性社会关系来说,对于个体动物缺乏个体分离是可以理解的。雄性恒河猴在繁殖季节睾丸酮明显升高,但它们的性行为次数大都由它们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来决定。同样地,当雄性动物被引入雌性群体时,它们的睾丸酮也升高,但性行为的次数则多半取决于雌性动物是否把雄性动物当作该群体中较高统治成员来接待。在恒定社会结构的雄性动物中,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导睾丸酮升高后,它们的行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从而进一步证明社会因素在决定性行为和攻击行为中的重要性,年青雄性恒河猴研究提示:三、四岁的雄性恒河猴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增加与睾丸酮的升高也许没有关系,虽然这些关系似受雄性激素分泌改变的影响,但是,与人类性欲和攻击性有关的雄性激素的资料大都尚未定论,因此,尽管雄性激素可以解释性行为的表现,但以这类行为的实际发生似乎取决于其他因素,特别是个体动物与其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关系。有人提议:除生物学参数外,应把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放在心理社会的变量上, %U http://www.alljournals.cn/get_abstract_url.aspx?pcid=C94E3F05CFD5644C9DAA97BEB9148D4784B6B22E64D84F4E&jid=FAB1670F77CCC8EC7D836E0D41B12069&aid=8EA33D89B8FA43C1754DFDC4DCBDF92A&yid=A7F20A391020FDEE&vid=CA4FD0336C81A37A&iid=38B194292C032A66&sid=771469D9D58C34FF&eid=42425781F0B1C26E&journal_id=1671-3710&journal_name=心理科学进展&referenced_num=0&reference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