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0
醋虫(Anguilluina aceti Ehrbg)生活周期的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 %A 贝时璋 %J 生物物理学报 %D 2003 %I %X “醋虫生活周期的各个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是贝时璋先生上世纪20年代在德国土滨根大学动物研究所读书时的博士论文,发表在1928年出版的德国《动物科学学报》第131卷,是贝时璋先生科学生涯中的第二篇学术论文,也是当时国际上关于动物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研究领域的一篇重要论文。论文系统地研究了醋虫(线虫的一种)的生活周期。他通过实验形态学方法,确定了生活周期不同阶段上体细胞群和体细胞自身的潜力。在这篇论文中,贝时璋先生提出了一个当时在生物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论点:稳定动物在任何生长阶段都不具备再生能力,只在进展期有细胞质的修复;细胞常数只适用于稳定期,进入细胞常数后,细胞便丧失了修复能力。贝时璋先生的这篇论文虽然撰写于75年前,今天读起来仍会被其中体现的严谨治学和创新精神所感染。贝时璋先生75年前用线虫作为他的研究材料。50年后,英国生物学家J. Sulston、H. R. Horvitz和美国生物学家S. Brenner用线虫(Caenorhaditiselegans)作为研究材料,发现了细胞凋亡(或称细胞程序性死亡)现象,并因此荣获2002年度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现已证明:线虫是研究细胞分裂和器官发育,以及将不同的基因突变与其对器官发育的特异性影响联系起来的一种极好的模式系统。75年前,贝时璋先生就选择了这 %K 醋虫 %K 生活周期 %K 实验形态 %K 线虫纲 %U http://www.alljournals.cn/get_abstract_url.aspx?pcid=90BA3D13E7F3BC869AC96FB3DA594E3FE34FBF7B8BC0E591&jid=E0C9D9BBED813D6674AC13E942EAC86D&aid=CFC071C27B768413&yid=D43C4A19B2EE3C0A&vid=2A8D03AD8076A2E3&iid=38B194292C032A66&sid=FE4C96E058BB2280&eid=96A53C367B5173D7&journal_id=1000-6737&journal_name=生物物理学报&referenced_num=0&reference_num=41